清代帝王重视推行国家统一的政治观念,致力于引导文化按其统治意志的方向发展。清统治者虽处于文化弱势却要对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汉族进行有效统治,必然利用国家政权制定法规制度,加强对汉族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随着官方文字、文书等制度的完善,加之清代帝王重视书法,官方书法逐渐形成统一模式。
每个朝廷在新建立之初都会积极推行自己的统治观念。清政府建立后积极推行有利于朝野上下形成统一观念的政治制度,以维护统治。清代文字制度是朝廷指定的有关使用统一标准文字的制度。清代文字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树立其在统领中原文化发展中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家观念,是其统治意志进行社会化渗透的重要表现。形成统一的国家观念是清统治者推行朝廷文化以控制社会文化的政治依据,也是清代朝廷书法审美影响社会书法审美的政治依据。
首先,为统一文字标准,清朝廷大规模刊行御制书籍,制书籍规范文字使用,在社会中有权威性的影响。其次,清代朝廷较前代在文字制度方面有所拓展,清代帝王深知文字制度在
维护民族团结、疆土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乾隆在编纂有关少数民族史料书籍时,特别强调修改汉族史书中对少数民族不雅的称呼。乾隆反复强调译音用字标准,是清代帝王加强学术文化控制的重要表现。
译音用字不仅是文字制度层面的问题,还有着清代帝王宣扬“我国家中外一统,洽洽同文”的政治用意,更深层次的目的是,清统治者想抬高辽、金、元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的政治地位,以抬高自身的政治地位。
清代帝王对于学术文化的控制具体到译音用字的细节,这种强化措施有很大的政治影响。不但社会中译音用字会遵守此标准,社会中其他文化形式也会在这种强势制约的潮流下,遵循朝廷既定标准。清政府在推行统一标准的制度时又有创新规定了出版发行的统一用字,其中宋字为仿宋体。
软字,又称写体。它们是清代印刷中并行的两种字体。其中写体为武英殿独创,以名手精刻欧体字上板,如手写般精致圆润,颇为美观,世称“康版”。康版刻书字样的存在说明清初朝廷为刻书设定字样标准,使清廷刻书文化呈现自身面貌。
清代文书制度完善的初衷是在朝廷上下形成统一标准,以利于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清代帝王着意于提高朝廷文书的书法水平。康熙南巡曾召善书者入内廷抄写,甚至不在出身和门第,朝廷例召善书者,或入内廷,或充任文职官员,他们升迁顺利,在此影响下,清代出现许多善书的文书官吏。在政治文化生活中一般官员也都自觉提高文书书写质量。
清代文书制度中对于一般官员上行文书书写的要求,是促进朝廷书法发展的重要的制度保障。上行文书是臣子向帝王汇报工作或私人事宜的文书。下行文书是以帝王名义下达的文书。中国古代“人治”体制下,各级官员管理关系到国家兴衰。国家政务推行既要靠职官制度的有效运行又依赖文书制度的健全。职官制度和文书制度是封建社会帝王行使皇权的重要媒介。职官制度维护以皇权统治中心的官僚政治,各类官员组成庞大的官僚群体,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文书制度沟通国家各个系统,促进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顾炎武云:“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由此可见,清朝的人,将书法和政权相互统一,是十分聪明的举措,毕竟因为书法和汉民族的关系,他们在控制文人思想方面,就会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