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商家入驻

写书法,结字亦须用工
新民晚报
2020-02-10 15:01
939次浏览
写书法,结字亦须用工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赵孟的名言,也是书法家的金科玉律。这里涉及书法的两个层面,即“用笔”与“结字”。“用笔为上”成为我们熟悉的要领,自不用我多说。今天说说“结字亦须用工”。

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若能理解艺术家创作的不易,也就能体会作品的精彩。在鉴赏环节,除了体会用笔的特色,还要懂得艺术家结字的特点,两者比较起来,后者似乎还略显重要。

《中庸》里有“致广大而尽精微”,借用到书法鉴赏中,用笔就是“精微”处,而结字就是“广大”的所在。“用笔”的理解往往较难,难在其含糊不清,不可名状,难在其有时率真天然,有时却故弄玄虚。“结字”的特点是昭然的,是直观的,是比较可以把握的。我们说这个字像不像某某某,首先是看它的结字。比如书画中有很多某某属(嘱),这个“属”字,各家就有各家的写法。笔者能想到的就有唐云、谢稚柳、程十发三位大师的三种“属”字写法。

书法的韵味除了从用笔而来,结字也是很要紧的一环。比如,结字扁平者往往多显古朴,王宠、祝允明就是这样;结字修长者则多妩媚,文徵明、董其昌就是例子。清代文人书法“尚趣”,当然这种趣味是“古趣”,是由点画与结字两方面共同完成的。

近代中国绘画中设色画不少,各家有各家的红,各家有各家之绿,若能看懂个中特色,于鉴定也就事半功倍。书法上而言,“结字”就有这样的功用。

训诂学上有一个方法,就是文字的发展是从“义—音—形”而来,而训诂时则从“形—音—义”方向进行。书法的确“用笔为上”,以用笔为基础,而我们鉴赏时不妨从结字开始,待结字“无误”后,再看用笔。同时,用笔还会因为书法家使用的毛笔不同,使用的纸张不同,书写时状态的不同,或者他各种原因的不同,而与其“标准件”有异,而结字往往就比较“稳定”,不易受这些方面的影响。另外,硬笔要是也有“书法”的话,也就在其“结字”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其目的仅为更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文中涉及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认同其观点,亦不保证内容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 联系我们
  • 客服电话 : 028-85239825(周一到周日09:00-21:00)

扫码下载App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来微博关注我@凸觅App

@2016~2020 成都凸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蜀ICP备18030198号-1 蜀公网安备 11010502030901 号
您好,欢迎来到凸觅!
获取验证码
登录
登录代表你已同意凸觅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