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画,我们可讲的东西太多太多,因为每一个元素,每一个因素都可以作为一个专项课题来研究和深剖。因为中国画就是图画版的中国哲学,纵观中国画的演变就仿佛把中国哲学史系统的浏览了一遍,并且是最为浅显易懂方式来阅读的。如果把中国画作为哲学来剖析,最好的切入词汇就是“虚实”和“留白”。
中国画有着自己的美学体系,其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并行前行的。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道家的 “天人合一”思想是异曲同工的,是同在“有与无”的辨证中产生的。《道德经》中有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国画的“知白守黑”也同出《道德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可谓是“无事生非”,也就是无中生有。这个“无”是白纸一张;这个“无”是未曾产生;这个“无”是本我。所生之非就是画的本身;就是画之奥义,就是画中所生的生命源泉与气息。
笪重光在其《画筌》中有写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而这句话也是我们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中国画的终极奥妙所在。中国画“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托的。“实有可能是虚,虚有可能是是实”。“虚实之辨”并不是重与浅,浓与淡的比较。而是画面的位置安排,视觉的引导,意境所需等的艺术表现。
“留白”也是中国画所具有的特色与特点,如“黑与白”,可能理解为黑者实,白者虚。但是在中国画中“黑白”的虚实并不是体现在黑白之上的,而是在于黑白之间所产生的画面意境,因而“黑白虚实”的恒定并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大局性。这也同样是中国哲学、中国绘画的辩证法则。
自古至今,画家们多以自己在构图上的经营来推崇自己,介绍自己。每次自我的介绍,都会着重介绍自己的画面是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密处,密不透风,疏处,疏可走马;自己这幅作品大胆的大面积留白等。这个故事说明的原因,并不是在介绍这画家多牛叉,而是说明了在中国画的画面中,虚实关系以及留白的重要性。画作,要想给予观者一种画尽而意无穷的感受,留白、画面的虚实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意境所赋予的无限神秘感,是能把观者带入其境的重要因素。“留白”是中国画艺术表达中的 “天人合一”; “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知其白,守其黑”。画面的留白,虚实变化,是中国画的神韵所在。